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

三、经费难以保障,影响义务教育持续发展

字体:16+-

经费是义务教育推行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国近代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过于单一,一味依赖中央财政拨款,因而始终为经费所困扰,义务教育的推行,也被严重地束住了手脚。自1904年义务教育开始在中国实施以来,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千秋基业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义务教育一直“供血不足”。1912年以后,民国义务教育经费面临诸多困境。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对我国长期侵略和掠夺,致使我国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加之国内战争不断,工商业凋敝,导致经济入不敷出,义务教育经费面临窘境,教师工薪被拖欠也成为常事。经济水平低下,巨额的军费开支,中央政府的言行不一以及各级政府的侵吞挪用,给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困扰。新文化运动之前,军阀统治承清末之余绪,教育经费常年投资不足,但在政府的压迫下,教育界对于此事敢怒不敢言。虽然当时政府一直宣扬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确定义务教育之重要地位,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在国民预算中的比例,但在其实施中却未能付诸实践,用于义务教育之投资寥寥无几。

1915年1月袁世凯颁布《颁定教育要旨》,开篇指出“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则必重于国民教育”。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也曾指出教育乃是邦国百年大计的基础。民国政府虽然口头上宣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实际上却并没有给义务教育多少实惠,相反,还因各种原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1935年以前,义务教育经费在国家总预算中的比例,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直到1947年1月,经过教育界及各方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华民国宪法》才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百分之十五。但是即便如此,因诸多因素,能够分配到义务教育上的经费还是少得可怜。由此可见,政府给予的投资如此之少,而且如此微薄的办学经费竟然还是常常不能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