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六三”学制后,虽然主流学制仍以“六三”为主,但仍有一些地方从中小学整体来考虑,认为小学学制不必延长,仍然保持五年制,初中学制应从三年延长为四年。他们认为从中小学的课程安排、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矛盾集中在初中阶段:课程门类多,课业负担重;学生分化严重;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生理和心理方面变化较大,但还不够成熟和稳定,需要特别予以关注和指导;农村大量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需要在校时就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从事生产劳动方面的准备教育。鉴于这种情况,为了尽快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国家教委会同有关省份进行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六三”学制与“五四”学制的比较实验。
“五四”学制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实施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0年开始,辽宁彰武四合城中学就决定将原设的三年制初中改为四年制,并在课程、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实验。1981年,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的肖敬若发起成立“学制研究小组”,明确提出中小学实行“五四”制的设想,并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等单位开展“五四”制改革实验。此外,全国其他地方也相继自主开展这方面的实验。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学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山东、辽宁、吉林、北京等地的“五四”学制实验表明:“五四”学制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上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后,国家教委部署进一步扩大区域性的“五四”制实验,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五四”学制。代表性学校如北京景山学校、上海建青实验学校、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等。各地经验表明,试行“五四”学制后,初中四年制可比初中三年制增加900多学时。这样,各年级可以减少并开科目,减少周学时,增加劳动技术课和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的学时,增加课外由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科可以更扎实,学习历史、地理、生物等科可以更完整,有些学科还可以分散难点,减少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总之,“五四”学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许多地方的农村改为四年制初中后,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路子。以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为例,该校于1981年8月实施四年制初中,初中四年比原来初中三年增加了1000多学时。学校把增加的学时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学好文化课,打好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给语文、数学增加了68学时。把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分散开设,使难点分散、课业负担减轻,学生学得扎实。二是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改革文化课教学内容。在政治课内增加农村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在语文课中增加农村常用字、农村应用文;在数学课中增加了土壤成分简易测定;在地理课中增加了乡土地理、乡土资源;在历史课中增加了家乡史等内容。三是把职业技术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将来从事农村经济建设打好基础。该校用总课时15%的时间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先进技术。学校建立了农村标本园、农业实验园、林业苗圃、果园、温室等实习基地。四是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特长。该校学制改革成果显著,不仅为上级学校输出了合格新生,还为当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适用人才。据该校对六届四年制初中470名毕业生的调查,有188名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为40%,在全县名列前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