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义务教育卷

三、城乡义务教育结构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

字体:16+-

“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农村新生代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义务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和先行工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全国各县区基本完成“两基”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受教育人数的比例保持稳步增长,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走进农村,我们依然会发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仍存在发展困境,相对于城镇来说基础还非常薄弱。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仍需不断提高。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看,2000年,全国仍有8507万文盲,其中城镇有1842万人,农村有6665万人。城镇的文盲率为4.04%,农村为8.25%。我国农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还处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中小学学生的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表现在存量上,是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2000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其中城市人口为9.8年,农村人口为6.85年,城乡差距为2.95年。农业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非农业人口,这既反映出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也反映出在城市化过程中高学历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农村缺乏留住、吸纳人才的环境。与此同时,辍学流失的学生又以农村学生为主。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流失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九成,高中和中专的流失学生中,农村学生分别占七成、六成。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不顾实际情况撤并学校,增大了农村学生的就学困难,减少了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费用。同时,在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财力薄弱的县乡级财政承担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无力发展和改善农村教育。税费改革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显性化。在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乡镇政府财力的急剧下降。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后果是:不少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公用经费;一些学校存在危房和教育欠债;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学生家长经济负担过重,致使部分学生失学。有数据表明,乡村小学的校均规模由2011年的176.73人减少到2015年的148.15人,乡村中学的校均规模由2011年的553.88人下降到2015年413.45人。农村学校生源萎缩,既与农村生育率下降有关,也是农村家长对农村学校不信任的结果。[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