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改革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心,符合实际需要。应借鉴和吸收已往历次变革的成功经验,不断促进课程结构的完善和优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健康成长。从这40年的课程结构变革中,我们可获得的经验与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兼顾学科、社会与学生发展三方面的要求
课程发展从理论层面来说即课程设计理念的发展,系统的课程编制需要科学的课程理念作指导,学科中心主义、儿童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各自的封闭性与排他性又恰恰是它们的最大弊端,由此,以某一种理论为指导进行课程的选择和组织难免产生局限性。如在课程的选择与组织上强调学科中心主义,遵照知识的逻辑来选择与组织课程,其建立起来的系统的学科课程使学生对知识有详尽的了解和掌握,但也容易把很多人训练成知识传承的工具。
我们不能否认,课程目标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课程形态,促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才能使学生获得多样化发展;在一门学科的组织上,注意知识内容表征方式的多样化,就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通道和多条思维路径,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和思维都处于灵活状态;给予学生课程选择权,保障其“从选择中求得发展的权利”,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选择课程,才能实现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从课程结构的沿革中我们可发现,无论是学科与活动课程的整合,还是分科与综合课程的结合,无论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兴起,还是学科课程内部的重组,在设计理念上都兼顾学科、社会和学生发展三方面的要求,力求三者的最佳结合,确保课程的实践应用价值,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历史性的进步,是对以往课程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它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