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体系结构是涉及课程领域各方面的关键。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在不断变革中取得了不少成绩,尤其在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实施,需引起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修课程
无论是学术性选修课、技术性选修课还是趣味性选修课的开设,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另外,选修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拓宽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的发展平台。但是,我们也应保持足够的理性,清醒地看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上的偏差。有个别教师对开设选修课存在认识偏差,认为选修课是“花架子”,与必修课争时间,会影响必修课的教学效果。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上都有所不同,但有些选修课一节课内不是讲习题,就是做实验,变成了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说是选修课,实为辅导课。这种名不副实的选修课无疑违背了初衷。这就需要学校领导注重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选修课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师生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将选修课放在应有的地位上。
二是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局限。学校能不能开设选修课,能开设多少选修课以及如何开设好选修课等,都要依靠教师来落实。因此,学校开设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是个很大的考验。选修课涵盖范围较大,要求教师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对于现阶段的一些教师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另外,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工作量大,因成型的资料比较少,多靠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和有关资料来积累素材。编写一个选修课教案往往要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教师在准备时需付出更多的精力,这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建议将选修课作为教师的工作量,纳入学校常规管理中去,并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选修课低效现象将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