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确定和安排的教育内容,是特定社会对双向互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关德性的具体规定性要求。学校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青少年所要达到的德性方面的规格要求。从层次上来看,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是由德育目标决定的,两者是一种主从关系。另一方面,德育目标的概括性更高,德育内容虽然对于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来说也有一定的概括性,作为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两者是一种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就结构来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结构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法制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等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五个方面的要素。就其组成来说,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二是灵活安排的、可变性的内容。前者可称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后者则是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
(一)义务教育德育内容的演变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历次教学大纲来看,德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继承了历史上传下来的优良德育传统及精选的一些道德文化等,且大都以“德”来组织课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五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和品格教育、民主与法制的启蒙教育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等内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包含小学的内容外,还逐步增加了心理品质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这些教育内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差不多一直是学校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如1982年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其教学内容是以“‘五爱’为基本内容”,1986年《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是以“‘五爱’、‘五讲四美’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到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仍是“向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此外加了“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的内容。而初中部分,1980年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学政治课由“政治课、时事政策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这三部分构成,并强调这三部分“都是学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有机构成”。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则是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的义务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基本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关内容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可见,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1997年以前的历次教学大纲的内容老是围绕着这几大块转。这也是我国德育,特别是学校德育课程长期无法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内容又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各方面,而且其中许多内容的制定既是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时代和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今天我国社会德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