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门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27]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等。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贯彻课程目标的意图,将影响课程目标是否达成,是课程体系的核心。[28]课程结构依据其决定主体,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依据学生能否选择,可被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依据其表现形式,可被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模式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科式结构模式,即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本位为主线来构建,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四类,并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顺序安排课程;二是平台式结构模式,即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纵向排列课程;三是模块式结构模式,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且以能力为主线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29]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内涵的拓展,对其课程的概念和形式等的理解也更加丰富。传统上,技术教育偏重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强调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职业教育则以实践课程为主,通常以生产实习为主。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既需要职业教育课程又需要技术教育课程,在技术不断加快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院校中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