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第二章 职业教育的立法与政策演变

字体:16+-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立法与政策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的恢复与确立

这段历史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这段时期又可具体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标志着发展职业教育的提议由局部的、倡议性的政策话语转变为正式的、全面开展的政策规划;1985年到1996年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和多面改革的时期,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通过标志着职业教育正式成为我国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部分主要围绕该历史阶段职业教育政策改革的关键内容展开,主要分为四部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立法、办学体制的改革尝试、职业教育学生的优待政策。

(一)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恢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里的重要地位是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政策的主要关注点。这一改革提议在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举措。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的目标在于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比例均衡,从而改变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教育现实,自此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的新阶段开启。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半熟练工人、熟练工人和技术员等劳动力的短缺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然而,受“**”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几乎被完全破坏,原有的以普通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系统难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型劳动力。政策制定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能够有效地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工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呼声,并在各大重要会议上被反复提出和强调。这一建议最早由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他要求扩大农业中学、中专和技校的比例。1980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详细说明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内容和途径。该报告还提出将原有的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中学的主张,从而形成了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并存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构。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职业高中在校生数达到高中生总数的40%”的目标。这些政策建议最终促成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主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我国偏低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当时只有4%左右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升入大学,这意味着我国教育系统的层级过渡压力很大。通过将一半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分流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促使他们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既填补了当时经济建设的劳动力缺口,又缓解了巨大的升学压力,特别是在当时九年义务教育推广、初中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