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三、质量与规模并重:21世纪初至2010年职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字体:16+-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职业教育出现滑坡后,21世纪初国家重新开始通过行政手段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包括增加职业教育学生数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也包括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一)重振职业教育

2002—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会议,讨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这三个文件对我国“十五”期间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标、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职业教育经费、教育教学改革都做出了明确要求。这三个文件基本奠定了我国“十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在发展规模上,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规模一半以上。

(2)在办学主体上,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3)在培养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

(4)在就业上,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该阶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我国先后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每年扩招100万中职学生,逐渐实现了中职、高职在校生分别占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的一半。二是继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从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式颁布,社会力量成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诸多优秀案例。三是职业教育逐渐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并在2005年后变得更为明确。这一办学理念强调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要坚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对职业院校摆脱“学科教育”的传统模式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以就业为中心”的片面理解,忽视学生发展的其他重要维度。四是继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措施的出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取向——市场化。[7]职业教育发展选择市场化道路的一大原因是要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