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第一节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基础

字体:16+-

一、从古代职业教育至民国时期职业学校

从教育起源看,职业技术教育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存活动,技能学习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中国古代关于教育的典籍非常丰富,但是由于技术技能活动本身的情境性、隐晦性特征,以及其他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导致直接记录古代百工师徒教学的著作寥寥无几,今天人们往往只能凭借古代技术类典籍和流传至今的工匠作品实物来推测古代不同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状况。

我国古代技术著作蕴含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反映了古代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风貌。我国古代第一部技术著作是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后来还有记录各行各业的技术著作,如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宋代建筑行业的《营造法式》,明代综合类技术著作《天工开物》,明代兽医行业的《元亨疗马集》,明代珠算技能的《盘珠算法》和《算法统宗》,清代种植类的《烟草谱》,等等。

《考工记》开篇给“百工”以定论,确立了工农商各业劳动者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如今三百六十行,行行需要训练有素的工匠和技能工作者。

在我国古代,技艺虽然不如精英阶层推崇的儒家道统更吸引人,却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读书求仕途,成功的往往是千里挑一,且时间成本很高,前景渺茫,因而学习技艺就成为安身立命的现实需求和较为上等的出路。也不断有贤者告诫晚辈们应该学技在身,如《增广贤文》有道“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南北朝《颜氏家训》有道“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同技)。对于国家而言,大批各行各业有技能的工匠是国家进行生产和建设、提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人力支撑,古代几乎各个朝代都设置了管理工匠的政府部门,建立起了相应的工匠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