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卷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字体:16+-

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回顾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教育改革在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和解决紧迫问题时,多选择从体制改革入手。而整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是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的。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即职业教育。无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还是2006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都受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是政府驱动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驱动的“看不见的手”二者不断作用的结果。职业教育体制是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组织结构、运转机制和基本制度体系的总称。通过对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保持着一贯性和协调性,呈现出渐进性、持续性、发展性的特点。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经历了从政府主导阶段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政府主导阶段(1978—1992年)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这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1985年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第三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该文件拉开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幕。这一时期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其特点是由中央决策设计、规划和推行制度变革,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核心就是“简政放权”。简政放权,就是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下放一定的权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当时简政放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简政放权;另一方面是政府向学校的简政放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