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探索有序推进
截至2016年7月,我国共有122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127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基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形成了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有重点开展的梯度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各种民间性、群众性、区域性研究社区教育发展的组织如“长三角社区教育发展论坛”“环渤海地区社区教育协作组织”等纷纷成立,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教育在办学网络、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提升了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据教育部统计,当前社区教育重点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学前儿童、青少年和农民等,其中,面向老年人开展社区教育人数最多,其次是外来务工人员,再次是青少年、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等。
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已根据各地实际,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区域特色、多元的社区教育运行模式。一是“以学校为主体”模式,主要是指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外活动。其特点是学校为主、自愿结合、互惠互利。二是“以街道为中心”模式,主要是指街道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及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休闲、文体、活动性的教育活动。其特点是地区为主、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双向服务。三是“以地域为边界”模式,主要是指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其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学区为依托,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四是“以大型企业为中心”的厂区型模式,其特点是学校与外部的关系畅通,各有关单位之间亲和力、凝聚力强,便于组织和管理,经济实力雄厚。五是“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模式,通过统筹社区相关机构的教育资源,开展学历、非学历教育,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