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麻省理工学院杨通谊教授将系统动力学和学习型组织理论带回国内,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建立了“福瑞斯特杨通谊阅览室”,并积极传授这一理论。[30]
1994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在中国掀起了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
根据中国知网(CNKI)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7月,以学习型组织为主题的文献总数为19 916篇[(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型组织”或者“题名=学习型组织”)(模糊匹配)],其中期刊文章14 063篇、报纸文章2 534篇、硕士学位论文2 362篇、博士学位论文480篇、其他477篇。具体年度分布如图5-2所示。
图5-2 学习型组织文献发表年度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CNKI)。
从学科研究领域来看,排名前三的学科领域分别是:企业经济研究领域文献5 866篇,占29.45%;中国共产党研究领域文献2 759篇,占13.85%;成人教育领域文献1 632篇,占8.19%。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研究、学习型组织特征与模型的研究、学习型组织构建途径的研究。
(一)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研究
冯奎、李纯指出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31][32]陈国权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优秀的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造持续蜕变,充分发生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功,从而让成员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33]刘晓明、蒋守渭指出: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会学习,不管其是有意还是无意;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并指出学习型组织区别于一般组织的关键在于“学习”的内涵,其内涵大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全员学习,即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在内的全体员工都要学习;二是全程学习,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三是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