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是某个网络舆情事件演进过程中的最大值,对峰值的分析包括峰值到达速度和峰值声量[1]两个要素。从峰值到达速度来看,在分析的61起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舆情于一天内就达到峰值的事件最多,有25起,约占41.0%;在舆情发生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以及第五天之后到达峰值的事件占比分别约为19.7%、24.6%、3.3%、11.5%与13.1%。如图1-1-8所示,从峰值声量来看,声量在100以内的舆情事件最多,有41起,占比约为67.2%;其次是声量在100~200的舆情事件,约占14.8%;声量在200~300的事件与声量超过300的事件在数量上相等,占比均约为8.0%。
图1-1-8 2017年中国教育网络舆情事件峰值声量分布图
数据来源:“知微事见”数据分析平台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舆情发生的两天内达到峰值的事件比重超六成。这说明,教育网络舆情事件潜伏期较短,爆发力强,突发特征明显,如何妥善处理舆情是对相关主体舆情管理能力的一个挑战。但在实际应对中,学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舆情管理和疏导水平正在提升,因而能将教育网络舆情事件的热度整体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在峰值声量最高的20起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中,有17起事件是在舆情发展的初期(舆情生命周期的前半段)达到峰值,仅有3起事件在舆情发展的中后期达到峰值。例如,3月22日河南濮阳第三实验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造成1死5重伤的严重后果,事件共持续8天,在事件发生后的3小时就到达了舆情声量峰值。可见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网络舆情事件同样遵循了一般性网络舆情所呈现出的舆情演进“长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