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一、知礼守礼

字体:16+-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讲礼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按照社会规范行事,用社会规范节制个人与社会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言行。从儒家的视角看,“礼”是行为规范。孔子认为,“礼”是做人的规范,是人们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的标准,没有这个规范、标准,不按礼的要求去做人,人就不能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因此,《礼记·礼器》称:“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孔子进一步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他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用礼约束自己,依礼而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礼貌、礼让和礼仪。据《大戴礼记·劝学》记载,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把“礼”当作人们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重礼仪、讲礼貌、尚礼让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的美德。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掌握一定的交往礼仪对于人际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和人交往时,我们要注重容貌打扮、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文明得体,这是尊重与礼敬对方的一种表现,也是确立良好交往关系的开端。在中国,以礼貌方式待人,如在与对方交往时,穿着、言行得体,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往往易让人觉得你很尊重他,是给他面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在交往初期,当陌生的两个人由于种种机缘相识后,便走上了人际交往的起点。这时候的交往,中国人主要以“礼”为核心原则,做到有礼貌、有分寸,向对方表现出友好的人际交往行为,以暗示对彼此的尊重以及渴望进一步交往的意向。《礼记·冠义》云:“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仪备。”荀子指出,人只有知礼,才能免于粗野,成为文明之人:“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避违,庸众而野。”(《荀子·修身》)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礼记》指出:“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曲礼·上》)自己对别人待之以礼,别人一般来说必定会以礼相报。正如孟子所言,“有礼者敬人”,而“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反之,“做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礼记·礼器》)。人与人之间不敬重、不信任,何来亲和友睦。因此,“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成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上》)。没有礼,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难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