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真诚待人

字体:16+-

与人交往或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首先要摆正或放正对待他人的心态,即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来对待人际交往以及交往的对象。那么,正确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呢?中国人提倡的是真诚待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需要的,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恐怕一个字最合适,真。要真心相见、真情相待、真言相劝、真行相助。而且这种“真”,是发乎内心、自然而然的,无做作之“秀”、无故显之“态”。就是说,要想获得人际和谐(真和),自己在情感上就得先是出自“真心”与“诚意”的。为什么在待人态度上要做到真诚待人呢?这是由于中国人多相信,只有自己先以诚待人,才能让别人也以诚待己。如孔子认为,待人要先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可以行礼,否则礼只是一种虚伪的形式。“非惟不足贵,且亦甚可贱”[2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只不过是增添了他的虚伪罢了。《孟子·离娄上》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他认为,大自然的规律和现象是真实无欺的,对人也必须用“诚”去感动他们。杨中芳和彭泗清认为,在交往的初期,人际交往会继续以及人际关系会展开,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双方都基本“诚实”,愿意遵循每一个场合的游戏规则,不耍花样。[25]要做到真诚待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要做到真诚地对待他人,首先个体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因为,要想别人对你友爱,你首先就要对别人友爱。《说文解字》中:“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郑玄注《中庸》“仁者,人也”时所谓:“人,读如相人偶之人。”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谓:“人偶,犹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这是说,从字源看,“仁”是用来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只要有两个人,他们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社会关系;要想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相互亲爱、亲近。所以,“仁”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正如《孟子·离娄下》所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中有仁,就能爱人,能爱人,别人也能爱戴你;心中有了礼,能尊敬别人,别人也就能尊敬你。这告诉我们,爱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墨子·兼爱中》也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儒家认为,通过“仁爱”,社会最终会形成一种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也就是中国人非常推崇的“仁爱和谐”。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提倡在待人的态度上要遵循友爱与互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