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和谐思想的精义

字体:16+-

关于传统和谐思想的内涵,不同的学者都有所概括,但其内容大体相同,主要有三维度说、四维度说与五维度说。例如,李亦园指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运作法则是追求和谐与均衡,也就是“致中和”。他提出了包含自然系统(天)、有机体系统(人)以及人际关系系统(社会)三个子系统的“三层面和谐均衡”模型。[47]汤一介提出,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是一种“普遍的和谐”,主要包括四个层次: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48]方克立提出,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①“天人之和”,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人际之和”,即重视人与人(群)之间关系的和睦,主张以和为贵,平和处事,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与社会氛围;③“身心内外之和”,即重视身与心、内与外关系的调和;④“内心之和”,即在调节个体内心世界时,重在心理平和;⑤“审美之和”,即在审美情趣上流露出的协调之美。[49]综合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即通过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期达到“人与天调”“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因此,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具有以下要义。

(一)天人之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崇尚天人之和。自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只有天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处于和谐与平衡的状态,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如《周易·系辞传》中说:“乾**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它提出阴阳对称、刚柔调和的观念,描绘了一幅阴阳和谐孕育万物的自然宇宙图景。《老子·第四十二章》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从区分、矛盾到平衡、融合的动态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万物生生不息。《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郑玄注:“化,犹生也。”这表明,是因为和谐,万物才能化育生长。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他认为,万物是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王充在《论衡·自然》中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古代思想家把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学说,发展和升华了和谐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