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黄囇莉和梁觉等提出的和谐人际关系划分相似,汪凤炎和郑红认为,从“真”与“伪”的角度可以将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和谐人际关系”分为“真和”与“伪和”两大类。[11]与之不同的是,前两人更多地从现实人际关系的类型(尤其是差序格局的人伦关系)以及组织与管理的角度谈论和谐及其转化机制,后两人主要从社会文化心理的社会人际关系角度阐释世俗生活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带有明显的道德价值判断成分。
(一)真和
所谓“真和”,指真实或真心实意上的和谐人际关系。在此种和谐中,交往双方是真心投入地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此种类似于黄囇莉的实性和谐与梁觉等的价值观和谐。综合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能够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标准的人际关系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关系: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二是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彼此友爱对方,从心底彼此理解对方合乎道义或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民主协商对话、互容互谅或适度竞争等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君子之和”。由此可见,“真和”的精神里既包含尊重人的个性和主体意识的要义,也蕴含现代社会所推崇的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另外,中国人不但心中向往“真和”,并且有一些人按“真和”的理念去身体力行之。例如,春秋时期的鲍叔牙与管仲的关系,战国时期实现了“将相和”之后的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与张飞三人之间的兄弟关系,都算是践履和谐伦理文化以交友的典范。
(二)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