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价值观和谐与工具性和谐

字体:16+-

梁觉等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提出,在团体组织中,人们对和谐的追求出于两种不同的目的,其中一种是将和谐作为终极目标,是价值观的体现;另一种则是把和谐作为工具和手段,力图通过和谐达到其他功利目标。因此,围绕和谐作为目标还是手段,即个体在人际和谐取向上的差异,将和谐分为“价值观和谐”以及“工具性和谐”。[6]

(一)价值观和谐

价值观型的人际和谐取向将和谐作为交往双方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奉行“君子和而不同”的做法,在工作实践中强调和谐本身的重要性。在以和谐解决冲突时,价值观和谐本着追求和谐的原则,解决矛盾,推进和谐。这一做法往往基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诚挚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积极沟通,双方谅解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消除冲突的负面影响,甚至在冲突中加强交流,提高工作效果。价值观型取向虽然重视和谐,但在人际相处的过程中不会刻意回避冲突,制造和谐。由于价值观型人际和谐取向以和谐为目标与他人相处,以促进和谐为动力来采取行动,因而有利于构建坦诚相待、互通有无的真正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二)工具性和谐

工具性人际和谐取向促使人们强调和谐的实用意义,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实现其他目的的途径,并致力于消除引起不和谐的因素,以不破坏和谐为最终目标。有时候为了做到不破坏和谐关系,对有可能破坏关系的矛盾采取回避的做法,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信念,阳奉阴违。工具性和谐的做法采用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小心地维护人际关系,对有可能破坏关系的矛盾采取回避、瓦解的做法,消除不和谐因素。工具性和谐取向常常使人们的行事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由于刻意制造和谐,拉近人际关系,工具性和谐在短期内可能赢得表面上的亲密关系,但在长期相处的人际交往中无法取得相互信任、融洽的交往环境。尤其是在组织内部,工具性和谐对整个组织管理的绩效等有害而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