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隐忍的表现

字体:16+-

忍一直被中国文化所推崇,是中国人化解冲突的重要方式。忍是需要以内在的心理机制进行忍的功夫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忍的心理机制主要有四种表现:克制、坚心(承受内外的压力而不改变行事的意志)、容受以及退让。[28]中国人在遇到冲突时,总是劝诫自己或他人“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当自己的小孩与邻居家的小孩打架时,为避免因小孩子的事而撕破大人们的脸皮,父母们往往将他们拆开后,也不管正义在哪一方,总是先教训自己的小孩一顿。在团体和群体生活中,我们大都约束自己,尽量不得罪人,什么事都要谨言慎行,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也不要标榜自己的优点,对别人要隐恶扬善、和和气气,对自己要唯唯诺诺、不坚持己见。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也都能观察到,有些人什么都好,就是脾气不好导致关系处理不好而误了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告诫众人要把自己的性格隐藏起来,为了达到目的,我们必须牺牲一些不愉快。

隐忍除了在行为上表现出退让外,在言语上还表现为“少言寡语”,即为了避免“祸从口出”,于无形中得罪人,而尽量少说话,不说话,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因而,少言寡语也是中国人自保的行为方式之一,并且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都推崇少说话、多做事的做人处事哲学。《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老子赠言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论语·里仁》中载,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语言本来是人们用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达成共识、增进理解、消除误解的工具。但是,语言弄不好也会产生误解,给当事人带来麻烦,引起是非、矛盾、冲突和争斗。因此,中国人总主张少言寡语,倡导懊言、少言、不言,尤其是自己“知面不知心”的人,更要多听多看,少议论是非,要保持“一定的沉默度”。汉语谚语中多有“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万言万中,不如一默”“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29]受这一传统自抑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的组织管理中,敢于跟上级唱反调的进言少之又少,反而时常可见如同《皇帝的新衣》中闭口不言的现象。这样的情形对中国的管理来说并不陌生,下属们虽然发现了公司企业运营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而他们掌握的信息和拥有的观点没有往上传递,错过了扭转组织决策失误的机会。更有甚者,企业的一些计划可能在一片赞许声中走向了失败。副总经理觉得如果自己提出疑问,就是对上级不尊重,很有可能被解雇。研发部主任也说自己不能让上级了解自己的怀疑,因为他们都深信这个计划会成功。就这样,这个错误的决策一步步拖垮了企业。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即便是最积极的员工在进言之前也要“见机行事”,看看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下进言是否安全。如果他们认为向上级进言的个人成本太高,进言的效果不佳,那么,他们也宁愿保持沉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