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三、隐忍的价值

字体:16+-

在中国文化中,一方面,忍具有较高的价值,也是作为一种美德被中国人推崇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在人际交往高度频繁的中国社会,“忍让”是一种生存策略,是求得“安全感”的一种人生技巧。中国人对“安全”的需求,既包括身体安全,也包括心理安全。珍视既得利益,不轻易冒风险是为了保证“身”的安全,而重视人际关系的和合性、重“忍让”则是为了“心”的安全。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善“忍让”或“自我压缩”,根本用意是为了避免一切可能招致的敌视而获得心理的安宁。谚语中常有“忍为高,和为贵”“忍气饶人祸自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若要好,大做小”(指要把关系处理好,就得不计身份,谦恭待人);“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小不忍则乱大谋”“欲成大事,必有小忍”“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委曲能求全,委曲图安然”“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因为忍,所以,中国人处处以对方为重,“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自我贬抑与压低“自己人”。据《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的家族九辈同居,合家九百人,团聚一起,和睦相处,千年以来,倍受历代人民尊敬,传为美谈。张公艺以“忍”齐家的名声由此广为传播,以其名义写成的《百忍歌》也流传至今,“张百忍”之名由此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