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揭示人际和谐机制,探视中国人人际交往心理

字体:16+-

中国古代哲人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中体悟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和合化生原理,“和”遂成为中国人把握宇宙、理解人生的一种主要观念,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26]每一个受过中国文化熏陶、在中国社会生活的或是生活过的正常成年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维持“人和”这一潜意识的束缚,遇到具体的人际情境,都以最符合“和为贵”的标准进行应对或处理,即使当时没有做出最合适的行为,过后十之八九也会暗自揣摩自己是否有些得罪人了或者让别人难堪了,有些许后悔并引以为戒。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如何去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呢?例如,在与人交往中,为什么尚“和”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呢?形成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流露出来的人际和谐心理表征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是怎样去实现“和”的?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与“面子”“人情”“关系”心理等存在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乃至未来的中国人能从古人推崇“与人交往,以和为贵”的尚“和”心态中得到哪些启示?尤其是在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早已与西方文化接轨的现代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和谐的力量究竟呈现怎样的状态,什么会影响人们的人际和谐行为,哪些因素对和谐行为具有决策力……就研究和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而言,“和”字无疑是打开中国人人际交往心态的一把“钥匙”。但是,目前研究者多援引西方心理学中的“冲突”概念,聚焦人际社会关系中的“冲突”及其化解模式,或关注和谐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与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较少关注个体“和谐”与和谐化的方式,或较少有学者把“人际和谐心理”在抽象化的层次上提炼成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或理论。那么,我们要揭示这些问题,就需要专门开展有关人际和谐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在这一方面,过去已有学者如黄囇莉、汪凤炎和郑红等进行了概念性的分析比较,分析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特点和模式,为我们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化方式与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当然,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交往情境(是工作情境,还是社交情境)、双方关系(亲疏关系,关系是否平等)、个人价值观念、所在社会网络的性质等。另外,社会文化变迁也在显著地改变着中国人和谐交往的模式。这些问题是值得心理学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人际和谐心理,建立一套能妥善解释中国人尚“和”的心理与行为的概念体系或小型理论模型,以揭示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与行为现象的特殊内涵与机制及其社会文化因素。这在实践层面上,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中国人人际交往心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指导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帮助个体较好地平衡他同群体、同他人的关系,做出更好的人际反应与社会适应,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立足传统和谐文化分析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心理,也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中国人的人际心理和行为规律,避免西方心理学与心理咨询理论的文化陷阱,从而“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