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第一节 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内隐结构

字体:16+-

一、和谐心理结构的研究回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指和谐,即事物或要素之间的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二指合作,即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的行为;三指谦和,即为人处世的谦让、和气的态度。[2]心理学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后两者,即个人的心理和谐以及人际间的关系和谐。目前,一些学者采用实证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结构。例如,吕春莉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平和心态的结构包括人际和谐、认知协调、行为适中与情绪稳定四个因子,其中,人际和谐是核心因子。[3]刘婷、秦琴和张进辅提出,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结构包括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四个二阶因素以及积极性、适当性、敏锐性、认同性、和睦性、融洽性、亲近性和相融性八个一阶因素。[4]吴九君和郑日昌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和谐结构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事和谐三个因素。[5]武宝军、巩彦斌和郭胜忠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和谐的认识主要有17种理解:坦诚重情谊、沉着自制、积极乐观、淡定、宽容、合群易相处、热情、奋斗进取、爱社会、自我健康、知足、平衡、信任、豁达、爱家庭、理智性、独立。[6]谭小宏和江银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包含时间和谐、情绪和谐、人际和谐、身体和谐四个维度。[7]以上皆为心理和谐结构的探讨,而真正从人我关系和群我关系的角度探究尚和结构的,目前只有一项相关研究。常丹将大学生的尚“和”心理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尚“和”认知、尚“和”情绪、尚“和”动机、尚“和”行为。尚“和”认知是指个体对尚“和”心理的内涵、性质和功用等的认识,包括对尚“和”心理与行为的赞同与反对;尚“和”情绪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表现出的尚“和”心理与行为的情绪体验,包括对尚“和”心理的正性情绪体验和负性情绪体验,如在尚“和”情境下感到愉快、喜欢还是厌恶、不屑等;尚“和”动机是指人们在实际人际交往过程中是趋向还是回避尚“和”的心理和行为,包括趋向性和回避性;尚“和”行为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尚“和”的言行,包括言语和行为两个部分。[8]但该研究主要是从知、情、意、行的视角建构尚“和”结构的,并未揭示普通大众内隐的对人际和谐的观点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