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本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字体:16+-

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效度的研究方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预调查

1.被试

以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400份,实得有效问卷384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97人,大学二年级学生148人,大学三年级学生92人,大学四年级学生47人;女生246名,男生138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

2.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际和谐观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个问题:根据您的亲身体验或日常观察,依次写出自己认为能够揭示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这个概念的内涵的形容词或短语至少10个。

3.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有条件限定的自由联想词法,要求被试按问卷要求,进行不限时间的联想,依次写出词语。任务完成后,回收问卷并对收集到的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和频数统计。本研究首先采取“完全同义者合并”的办法减少项目,将量少者并入量多者,但近义者则不予合并。最后得到频数高、富有代表性的前60个高频联想词(频数在3或以上)。

(二)第二阶段:项目分类

1.被试

本研究选取某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三年级两个班共102人为被试,进行课堂纸笔测试,剔除少写或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为88%。其中,男生27人,女生63人,被试年龄在20—22岁。

2.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际和谐描述词分类问卷》由预调查中选出的60个高频词语按随机顺序排列编写而成。

3.研究程序

本研究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人际交往中崇尚人际和谐含义的理解,对60个描述词按其内在关联性进行分类。主试告知被试注意不要根据词的语言或语法特征(如字数、词性、词频和词的结构等)进行分类,分类的唯一依据是这些概念的内在关系,分类结果无所谓对错,分成多少类取决于被试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可以反复调整,直到被试认为满意的分类出现为止。所有的被试分类完成后,主试对任意两个词被归入同一类中的次数(实为人数)进行统计,以作为这两个概念的相似性测度。主试采用Excel制表将分类结果转换成相异度矩阵:如果两个词语被分在同一类,就在两个词的交叉点上记作0,否则就记作1。然后将所有被试的结果叠加,构建出一个60×60的相关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