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现代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和为贵”思想,虽然始自2000余年以前,但其主要内涵、精义与现代人际关系及行为发展的观念并没有很多抵触之处,因此,“和”的大部分内涵仍然可为今日之青年所接受。或者说,现代中国人仍然持有崇尚人际和谐的观念与心态,只是在内涵上已经有些不同于传统中国人的尚“和”观念。这可能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式的家族主义式微、集体主义式微,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都不再以家族为单位,代之而起的是以个人为运作单位的个体主义,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个人自主、价值、尊严及幸福的个性主义。在此种社会情形下,个体对个人尊严的肯定与对自我价值的提高更甚于对人际和谐的促进与对社会关系的维护。
第二,接受调查的青年生活在今日社会中,颇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但一方面仍能感受到“与人交往,以和为贵”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历程的发展,青年们的人际和谐观念也在逐渐减弱。青年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最赞成的是个人取向,而这种取向所强调的并不是以自私的方式去追求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可以牺牲他人,而是在肯定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及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时,能够有自动、自发及自主的精神。因此,随着个人现代化程度的加快,中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取向逐渐减弱,而个人取向则逐渐增强。中国青年群体倾向于个人取向,这可以说是以西化为基调的现代化历程发展的结果。
第三,各项调查结果的高百分比可显示出,“和”还是存在于现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的,而青年群体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部分人,他们尚如此,可以推论,在一般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观念中,赞成“和”或者尚“和”的人数比例可能更高。生活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的普通中国人具有杨国枢所说的“社会取向”,或黄光国所言的“关系取向”。社会取向主要包含两个成分,即团体(家族)取向与他人取向。团体取向使中国人努力维系家族的团结与和谐;他人取向使中国人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努力建立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归结到底,团体取向与他人取向所强调的都是要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尚“和”在中国社会里仍然具有促进人际和谐及维护社会关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