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字体:16+-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当代青年人际和谐心理的现状调查,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当代青年依旧认同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中“和”的价值与准则,赞同人际交往中“以和为贵”的做法。而且,“和”作为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遭受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的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中并未发生较大改变。

第二,当代青年最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仍以“和谐”为主。主动积极、热情待人,这种传统的中国式的待人接物方式在当代青年群体中被较好地继承与表现出来。

第三,当代青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依旧重视“和”,在一些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仍会表现出畏争、迁就、迎合、忍让等崇尚“和”的态度与行为。

第四,当代青年对待不同亲疏关系的人的和谐化做法及情感投入程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还是以“和”为主,尽量避免人际冲突。

(二)教育建议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是“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重要资源,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中,和谐思想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把传承和发扬“和谐”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和目标,实践和谐育德,以指导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活动,帮助青年群体形成与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心态的稳定和人际和谐。

首先,对传统的和谐思想与价值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青年群体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尚“和”心态。“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培育和践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引导青年群体自觉、主动地吸收传统尚“和”文化中积极、有意义的部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尚“和”心态与行为,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关系和谐,促进青年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师生伦理关系和谐,增进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师生交往关系和谐,推进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个人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