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四、中国人差序性人际和谐心理分析

字体:16+-

从以上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个体对家人关系词、陌生人关系词相容反应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反应平均反应时,且内隐效应显著,部分验证了假设1,即家人与“尚和”联系更加紧密,陌生人与“不和”联系更加紧密,但对熟人的人际和谐内隐态度偏向不明显。同时,个体对家人的EAST效应最大,其次是熟人关系词,陌生人关系词为负值,反映了在被试的人际图式中,家人与“尚和”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熟人;陌生人与“不和”联系紧密,表现出差序格局的现象,结果验证了假设2,即家人、熟人和陌生人在与人际“尚和”的联系紧密程度上呈现出差序格局的顺序。

个体对家人表现出明显的“尚和”倾向。对家人关系词做“尚和”反应的时间显著短于做“不和”反应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注重家庭关系。在差序格局中,家人离自我的心理距离最近,而且中国人又是依赖型自我,自我概念包含了父亲、母亲、好朋友等十分亲近的人,因而亲人之间存在着亲密的情感联结,彼此间建立的人际和谐也是本真取向的实性和谐。或者说,家庭中的人际和谐遵循的是情感法则,家庭和谐关系维系的目标是为了情感本身。个体和家人维持情感性的关系时,维持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本身便是最终目的。

个体对熟人的“尚和”偏向不明显。对熟人关系词做“尚和”反应的时间与做“不和”反应的时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且内隐效应也没达到显著水平。可能原因是熟人位于差序格局的中间位置,属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地,遵循的是人情法则。人情法则与情感法则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法则是唯一的情感指向,而人情法则有情感的因素在内,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根据黄光国的观点,熟人处于中间地带,是情感成分与工具成分相混合的区域,如果情感性成分提高,则向“差序”的核心推进,从熟人关系发展为亲密关系;反之,如果情感性成分降低,则人际关系向“差序”外围退化,出现了从熟人关系向陌生人关系的转变。[42]因此,个体对处理熟人关系间的“尚和”与“不和”界限较为模糊,其中既具有“尚和”的倾向又同时小心提防,表现出“不和”的心理倾向,从而熟人关系词与人际“尚和”“不和”的人际心理联结处于“混合”状态,对“尚和”与“不和”的内隐偏向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