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人交往中的情感性与利益性成分
尚“和”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普遍存有的一种社会心态。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最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和”为基本准则,并通过各种交往策略以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目的。或者说,尚“和”是中国人潜藏的最主要的待人方式与处事习惯。但从前文的调查及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面对不同亲疏关系的交往对象、身处不同的交际情境以及双方涉及不同的事件时,个体和谐化的动机、和谐化的态度以及和谐化的行为等还是存在差异的。如“当与他人发生意见分歧时,您会为了不伤和气而迁就他人吗”,调查数据表明,在与他人发生意见分歧时,若非原则性分歧,中国人大都为了不伤和气而愿意迁就他人,乐做“好好先生”。在“对待不同亲疏关系人的人际态度”中,调查也表明,中国人对熟人和同事多以本真取向或顺适取向、领域取向来对待;而对陌生人,大多数人采用形式取向的方式对待。这都说明,中国社会是一个讲究“差序格局”的社会。对于一个掌握某种社会资源且有利于对方的分配的人,他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对方和自己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常常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并以不同的社会交易法则与之交往。而且,中国人遵循的处世原则更多的是场合与情境的问题。比较而言,情境中心之人的心计更重一点,因为他需要对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不同的他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行为举止等,因而他有很复杂的应变能力,包括如何能够讨好或者奉承他人,至少最低限度地不得罪他人。[47]
从前文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人际和谐类型中,尤其是熟人关系中的混合性和谐是最需要“做”“经营”或者“维护”的和谐,否则就会因得罪他人,使混合性和谐滑向陌生人关系的工具性和谐。或者说,由熟人朋友变成“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人际关系在某一时间点的状况可以看成是关系基础、工具交换及感情交流三个成分的现状的全面加权综合。人际关系在个体人际交往中的运作,依交往情境性质的不同,以不同的组合来影响个体交往时做出的判断、决定及行为。因此,在混合性和谐中,中国人人际和谐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个体在熟人关系的人际交往中,是做出“和”还是“不和”的行为,和谐的“实”与“虚”之间如何转化,是综合人情、面子以及情与利关系等多种社会因素而进行的情境性、权变性的决策反应的。综合前期调查、文献分析以及本研究建构的中国人人际和谐的类型与中国社会的人际和谐转化模型,在熟人如朋友、同事等关系的混合性和谐中,人际和谐心理与行为会受到双方涉及的事件性质、相互间的情感涉入程度(情感性成分)以及可能牵涉的工具性利益(工具性成分)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