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二、故事情境实验设计

字体:16+-

(一)被试

本研究同样利用教师的课堂时间,选取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和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20份,当堂作答,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大学三年级本科生176人,包括男生74人,女生102人,年龄在20—22岁;硕士研究生123人,包括男生36人,女生87人,年龄在24—30岁。

(二)实验设计

采用2(事件性质:违反原则/不违反原则)×2(交情程度:深/浅)×2(预期利益:有利/无利)三因素被试间完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第一个因素为事件性质,指该事件本身涉及违反原则与否,分违反与不违反原则两个水平;第二个因素为交情程度,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深浅程度,分为深情感关系与浅情感关系两个水平;第三个因素为预期利益,指个体预期双方交往能否得到利益的预计,分为有利与无利两个水平。因变量为个体做出和谐化行为的倾向,即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中做出“迎合”或“迁就”对方需要,以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采用五点量表记分,从“1”到“5”分别对应:非常不愿意、不太愿意、无所谓、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

(三)实验材料

本实验采用情境实验法,即通过编制故事情境,在情境中控制自变量水平,每一名被试接受一个实验处理,也即阅读一个故事情境,接着回答情境后的问题,以此得到因变量结果。

本实验以故事情境为材料,共设计3组同质情境,共8个实验处理,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故事的主要情节从被试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而来,主要故事情节为:张老师(学院系主任)和王老师(普通教师)是同事关系,王老师需要脱产学习一年,如果王老师向学校请假,那么,按照学校规定,王老师每月只能拿到很少的基本工资;如果王老师不向学校请假,那他拿到的工资虽然不会少,但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量,否则会倒扣钱。这时,王老师找到张老师,请张老师为他多安排几位毕业生论文,在他假期回来时指导,这样王老师既能完成课时量,又能在外学习了。事件性质的两个水平分别描述为“学院通过会议规定,每位老师最多只能带三位学生,且必须全程跟踪指导”和“学院对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以及指导过程没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都会带两到三位学生,只要定期指导即可”。交情程度的两个水平分别描述为“王老师与张老师既是同乡,现又共事多年,两人可谓无话不谈,私交甚好”和“王老师是刚调入教育系的,张老师原来不认识王老师,彼此不太熟悉”。预期利益的两个水平分别描述为:“张老师明年需要评职称,到时可能需要王老师为他帮忙,与学校领导疏通一下关系”和“王老师为人过于老实,教学与科研都做得不好,至今也还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上对张老师几乎没有什么帮得上忙的地方”。编制的故事尽量做到语气表述中立,各语段尽量做到字数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