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濉溪西南)人。他自幼不涉经学,好读老庄,及弹琴咏唱。嵇康做过曹魏的“中散大夫”,并与曹宗室有姻亲关系。司马氏当政后,他隐居不仕,与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时常聚于竹林喝酒、纵歌,世称“竹林七贤”,成为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的著作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富有时代批判精神。他留给后世的有诗六十首及论著共十卷,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养生论》《家诫》等篇章中。
一、玄学与嵇康的教育作用论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玄学”之称的由来,是因为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清谈家们围绕着《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玄妙深奥的书展开讨论,称为“三玄”,清谈的内容主要涉及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宇宙、社会、人生所做的哲学反思。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提供了话题。在众多玄学家中,嵇康是比较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
嵇康认为人性所反映的是自然之性而不是社会人伦之理。所谓自然之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人的生理本性,它与万物自然本性一样,是先天固有或附着于形体的;二是作为人性,表现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欲望,也就是说,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而不是伦理化了的精神实体。因此,求生欲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本然要求。
嵇康从这种自然人性论出发,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否定传统文化和儒家教育,认为自然人性的破坏和社会上存在的一切虚伪狡诈的道德沦丧现象,其根源都是因为过往文化教育发展的结果,儒家提倡的礼乐名教更是破坏自然人性、制造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嵇康认为儒家名教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使人类走向虚伪,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因此他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