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教育史

第二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字体:16+-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激烈争夺势力范围,形成瓜分中国的局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激起国民的觉醒,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一股救亡图存的新社会思潮,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尖锐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维新派的主导下,最终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百天中催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颁布了一系列变法律令,这即是“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尽管维新变法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是清廷下发的教育改革诏令以及维新派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依然推动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维新派的教育活动

19世纪末期,列强环伺,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思想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以救亡图存为旗帜,著书立说,奔走呼号,宣传维新变法,形成近代史上一次进步的群众性政治运动。这些被称为维新派者为宣传维新思想、培养维新人才,与抱残守缺的顽固派、洋务派积极论战,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校,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一)创办学校

在维新派兴办的学堂中,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3)、时务学堂(1897)、通艺学堂(1897)、绍兴中西学堂(1897)、浏阳算学馆(1897);其他领风气之先的学校还有北洋西学堂(1895)、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等。

1.万木草堂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设立“长兴学舍”。1893年冬,迁于仰高祠,定名为“万木草堂”,学生已达百余人。1898年戊戌政变后解散。康有为撰写《长兴学记》作为学规,办学宗旨在于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以培养维新变法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中西兼学,既有中国经史、诸子之学,也包括万国史学、地理学、数学、格致、政治原理学等内容,还设置了演说、体操、音乐、射击、游历等“科外学科”,强调德智体全方面地培养学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10]。在组织制度上,康有为自任总监督、总教授,并选3~6名学生为学长分助各科。草堂不分年级不分班,新生入学后首先由学长指导读书。在教学方法上,除讲授外,学生自学读书,每天写札记,每半个月呈交一次,由康有为亲自批阅,深受学生欢迎。万木草堂成为当时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的重要阵地,梁启超、麦孟华、徐勤、康广仁等维新人士即是其中毕业的出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