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开始,西欧社会走向经济和政治的逐步稳定。政治的稳定带来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市场交换的兴起与城市的复兴。西欧教育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个西欧教育发展出现世俗化的转变。城市学校的出现与大学体制的兴起成为中世纪世俗教育的核心。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逐渐衰落下来。
一、城市的复兴与城市学校的诞生
在6~11世纪的几个世纪中,教会和修道院担负着整个西欧的基础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在教会学校的努力下,西欧的受教育人数逐渐增多。教会学校中毕业的大批世俗学生并没有走入教会,而是进入世俗世界成为政界的从业者、贵族的家庭教师,或在城市中开办自己的世俗学校。
随着教会学校培养出的世俗学者增多,城市中由这部分学者开办的世俗学校数量开始增加,与教会学校相比,新的世俗学校有着更明确的世俗目标,更多元化。世俗法律、医学、逻辑学课程在世俗学校中达到了教会学校无法比拟的程度。随着世俗城市学校的兴盛,一些在学术界极负盛名的僧侣也成为城市世俗学校的开办者。截至11世纪末,世俗的城市学校教育体系逐渐从宗教教育体制的母体中独立出来。成为西欧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会学校也是新兴城市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的城市是由商人和手工业者围绕市场逐渐形成的。城市的形成是由商业主导的,而不是通过政治手段或国王、贵族、官僚兴建的。因此,城市都是由市民来自治的。自治的城市经常受到封建贵族的盘剥与威胁,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商业和市场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之下,城市的从业人员创建了行会体制。行会就是由同业人员自愿组织的互助社团,他们共同制定一个城市中某类商品或手艺的价格,制定行会成员的从业规则,共同解决行会内部人员所遇到的困难,进而实现自我保护。从教育领域来看,行会非常重视行会内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因为这是手艺传承和行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行会学校一般创办的目的指向学习技术或手艺,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所谓的行会学校往往就是某个手艺人或工匠的店铺,学校规模较小,学生人数很少。学生一般很小就跟随行会内部的师傅学习七年,在这七年中,学生要绝对服从师傅,师傅要对学生倾囊相授。学习期满,师傅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合格者就被行会正式认可为帮工,可以正式加入师傅的店铺帮忙,赚取收入。这种行会学校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西方职业技术学校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