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教育史

第三节 德国的教育

字体:1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教育

自1871年统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教育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德意志帝国时期(1870—1918)、魏玛共和时期(1919—1933)和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19世纪末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开始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德国社会和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逐步演变为法西斯专制主义。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教育成为法西斯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一)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教育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三轨制,并在这种制度下产生了国民学校、中间学校和文科中学三种学校类型,其中文科中学地位较重。德国这一时期的教育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阶级性。19世纪末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德国开始了对中等教育的改革:一是减少文科中学古典语言的分量,并在其他中学增加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课程;二是出现了两类学术性中学,即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进入20世纪,德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1901年,德国召开教育工作者大会并进行教育改革,宣布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地位相等,三所中学的毕业生具有同样的权利投考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从而有机会被培养成为上层官吏和高级统治人才。这次教育工作者大会还对这三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一些调整,规定文科中学注重古代语言,实科中学注重现代语言和现代自然科学,文实中学则三者并重。

(二)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1919年,德国废除君主政体,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并通过了《魏玛宪法》。为了贯彻《魏玛宪法》的精神,1920年年初政府颁布了《关于基础学校和撤销预备学校的法令》,决定设立对所有儿童进行国民教育的国民学校,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中间学校和高级中学。1920年6月,德国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内务部部长科赫的开幕词强调了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为落实这些任务,科赫强调要建立和扩充统一学校,保证德国教育事业的统一性;改革学校教育,使与学校关系密切的团体和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科赫的报告反映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这次大会还讨论了学校系统组织、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等问题,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改革,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