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寻道之路上,曾经致力于建设“福利”的学校教育。虽然学校间存在投资上和质量上的差异,但学校是免费的,这是我们国家福利教育时期的特色。不过,在建设福利学校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弊端是公办学校的依赖心理和经营动力的缺失,这使人们纷纷批判公办学校是否存在效率和活力。另一个弊端是在优质学校粥少僧多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必须按照学业成绩来筛选。学业成绩成为重要的筛选标准,因而学校普遍形成唯分数论、唯效率论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的恶果有:考试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热情和学习乐趣全部吞没,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全部集中在迎考上,师生的活动、校际的活动、家校的活动全部以追求考试成绩为目标,考试成了指挥棒,成了主宰一切的信仰。
在寻道之路上,钟摆摆到了另一端——崇尚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市场竞争的效率。学校模仿企业CEO开始施行校长负责制,模仿企业按劳付酬制实施绩效工资,模仿企业实施多方评价、多层面、多阶段评价实施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甚至模仿企业文化的打造方式打造学校文化等。这种模式下,政府公共教育投资项目减少了,一些服务外包给私营部门,不同地区及不同类型学校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崇尚市场规则并没有把福利教育完全终结,一些传统的计划模式和现代的市场模式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混合型的教育管理特色。例如,倡导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但是所有的改革思路主要由政府发起实施。再如,鼓励学校改进发展,但是所有的外来支援主要由政府牵线搭桥,这种折中混合的模式使得学校不能拥有本应具有的自主活力和责任感。
不仅如此,市场竞争的惨烈使大多数人怀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进化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下,拜金主义、谄媚权力主义盛行于世,由此出现的那些众多的教育“寻租”现象,已引发了大多数人们对教育仅存的公共性及教育公正性的质疑。依靠个人的努力考出好分数跳出龙门赢得成功的机会相比福利时代需要付出的代价似乎更加巨大,成功的概率也更为渺茫。嚣张的特权和跋扈的金钱一旦成为择校的教育门票,就剥夺了弱势群体享受更好教育资源的机会,使得不公平的“马太效应”不断累加,“强化”了弱势公民在教育、就业及生老病死上的种种不公,并终将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