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儒、道、佛三位一体。儒学要求建立责任,道学要求觉悟,佛学要求彻悟。这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借助“天人合一”思想,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在付出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代价的基础上得来的,看着一个个回不去的故乡,一缕缕消失的炊烟,何处去寄放漂泊的灵魂?这时候,需要有佛教的“放下我执”思想,道家的“升华”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把这一思想与当今时代发展联系起来,赋予时代教育意义,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借助民族的精神,化解人与社会的矛盾。时至今天,复杂国际背景和突出的国内的社会问题、尖锐的贫富矛盾不断,让政府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维系的基础,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它沉淀成高尚的民族气节,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像“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仁义礼智信”等,都蕴含着高尚的民族气节,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借助“内省”的修养,化解人与自身的矛盾。前不久,网上有一个比较火的话题“中国人是需要管的”,否则,无法解释国民规则的缺失。为什么国内假冒伪劣大行其道,难道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因为“管”的欠缺?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靠“管”就可以达成的。真正优秀的民族素质,往往与国民的觉悟有关,与文化的传承、信仰的重建有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人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方面的品质,并提出了“慎独”思想,这些是我国传统文化关于人自身发展方面的精髓,放在今天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另外,孝文化、俭文化、廉文化等,这些古代优秀文化无疑对现代人在修身养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比较其他西方舶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中国人内在的思维特点,对国人自身发展也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