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

四、幸福中德育,德育中幸福

字体:16+-

“幸福是人生的主旋律。人们总认为,21世纪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有着远远胜过父辈的充裕物质享受与教育条件。但他们是否真的幸福?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又怎样?他们能否在处境不利时,也能寻找成功的契机,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生存并发现快乐?他们能否在幸福自身的同时也幸福着他人的幸福?这些无疑是德育要解决的问题。但问题是,我们的德育能否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我们如何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改进,才能摆脱以往德育的高度虚化无以着实的局面?幸福作为终极关怀,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改善师生关系,改革德育模式,使德育不是为德而育,而是为人、为人的幸福人生而德育。”[7]学校幸福德育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是依据德育课程标准,在调查和总结学校德育传统,在致力探求学生幸福成长策略的基础上,结合幸福德育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经验而形成的。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幸福主题活动。这样的德育体系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生活性

随着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生活性。希望通过这些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活。在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寻找生活中的奥秘,追寻幸福途径。一般说来,为了保证德育过程的引导性和德育内容的正面性,学校德育环境应当是一种相对“净化”了的环境[8]。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用正面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正面体验和正能量,设计使之作为德育课程的内容。

(二)主体性

德育体系建设的本质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也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组织课程内容。这其实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认同”[9],杜威在强调学生兴趣时把学生的兴趣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其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出发,进而培养他们的主体精神。同时,也是鉴于以往的德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感受和兴趣的形式主义的活动太多、实效性差的弊端,在选择内容时,我们要做广泛的调查和走访,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上,主动调整课程内容,把一些参与性不强、学生兴趣不浓的活动主题做出删减,有意增加与时代和学生兴趣紧密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