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是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规章制度执行与否,效果是否及时反映到管理者耳中。从一个侧面说,监控和反馈环节帮助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无形”的领导者,大家看不见但时刻都能感受到,促使大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在一定条件下有效行动。然而,现实中监督环节却很薄弱,往往由于行为主体的特殊身份,而容易出现“制度失灵”的问题,降低制度的约束力。这种情况在我国学校管理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影响规章制度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因此,在监督环节,管理者一旦发现问题,要迅速地将问题传递给学校师生,让师生及时了解处理结果,形成共同遵守的良好氛围。为避免学校在监督环节出现“制度失灵”问题,本文以“被值日生拦在门口的校长”为例[3],帮助学校管理者透析其要点。
案例分享
一所公立小学把3月12日定为该校的雷锋纪念日,该小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在这一天都统一佩戴前日发的纪念徽章,才可入校。3月12日早上,担任值日生的小学生认真检查着每一位学生,少数几个忘记佩戴徽章的只好回家去取。
这一天,校长因为一个临时紧急任务而忘记了佩戴徽章。在校门口的值日生在检查到校长没有佩戴徽章时,毫不犹豫地把校长拦在门口,不让校长进门。就在大家认为校长会因此恼怒时,校长却立即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当场表扬值日生,而且事后还在全校范围内表扬值日生不畏权责、敢于执行制度的精神。
在这个案例中,也许常见的做法是,周围的教师或学生马上走过来,指责那位值日生,“你怎么搞的?连校长都不认识,还不快让校长进来!”于是,校长堂而皇之地进入学校。这种做法似乎颇为常见,但却埋下了制度执行的恶果,即校长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大家,校长自己制定的制度,全校师生都必须遵守,但校长可以例外。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师生视制度为“无物”,对制度嗤之以鼻的结局。最终,不遵守的学生或教师越来越多,此项制度也形同虚设。为此,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形成遵纪守法的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