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组织中的重要主体之一,能否处理好教师队伍的人际关系是校长管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5]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社会人假设:组织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动在各种关系中展开。在如此复杂的关系环境中,人不仅受到社会的心理需要驱动,也受经济刺激驱动;与工作环境的物理条件相比,认可、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于决定组织士气和劳动生产率更为重要。因此,在组织中,沟通、权力、影响、权威、动机和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在上下级之间。在各个不同等级都应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注重民主的领导而不是权威型的领导。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协调是考察一个组织是否有效以及一个管理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管理者应将他的下属视为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而不应该看成是群氓[6]的个人。
(二)人际关系理论在教师队伍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组织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满足了彼此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果组织中人际关系和谐,那么士气就高,工作上往往也能热情协作,从而创造更好的效益;如果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就会士气低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效益自然也差。在中小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互动良好。其中,协**师之间的关系对于校长管理工作而言,是一项挑战。良好人际关系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它受社会发展、组织变革、成员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校长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多与教师交流来减少信息在沟通过程中的流失和扭曲。甚至可以采取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拉近校长和普通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其次,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赏识每位教师,协调由于个性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任务。此外,校长还要通过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培养来加深教师之间的“感情”,进而当矛盾产生时,感情就可能成为“润滑剂”,尽可能减轻双方的伤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只强调通过规章制度管好财物,更要强调组织中“情感”的重要作用,使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能够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