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象学教育学诞生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发展于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但若追溯其精神血脉,我们必须要回到德国,回到德国的精神传统,那里才是现象学教育学真正的精神故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也在进行着教育改革,人们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出尖锐的批评,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倡注重人的内在精神——知、情、意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也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论演变成了一种世界观,极大地影响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研究、看待问题的方式,各个学科都在仿效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这种唯科学主义的思潮引发了欧洲科学的危机,甚至人性的危机(胡塞尔语),科技昌明的背后是对人自身的遗忘,人们不再追问和反思人生的意义。传统哲学无论是形而上学,还是知识论,都在构筑抽象思辨的理论体系,这种哲学风格在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那里达到巅峰,其中并没有多少“现象”的位置或鲜活生命的位置。他们通过抽象归纳、演绎推理追求那不变的本质和确定性真理,结果导致“去世界化”(海德格尔语),脱离了真实的生活。生活即生命(英语是同一个词life)。
人们在不断理论化、科学化,不断构筑知识大厦的时候,却远离了生活世界,远离了生命体验和那涌动不息的现象的丰富意蕴。人们得到了确定性知识的大厦,却丢失了无限丰富的意义世界。自然科学所形成的知识是外在的,而生命需要的则是内在的知识(人文知识)。这种由体验而来的人文知识并不是固化的知识(knowledge),也不是名词化了的想法(thoughts),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状态(thoughtfulness)(范梅南语)。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在如此危机四伏的历史时刻诞生了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从自然科学对自然的说明回归到对人自身和人所创造的文化的理解、解释与表达,从“自然科学”回归到“精神科学”(人文科学)的建构。生命哲学以人的生命体验为出发点,理解与阐发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精神客观物和自身生命体验的阐释,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化并达致人性的完善。无论是荷兰的乌特勒支学派,还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现象学教育学,都可以在德国的生命哲学中找到可以共鸣的思想资源——生命、体验、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