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傅正泰:“只因为这是百姓需要的事”
魏娜
见到傅正泰的时候,他已经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了。“民办教育不容易呀!”看得出,历经20年沧桑,他饱尝了作为一个民办教育创业者的艰苦与无奈。“都是在做贡献啊,一分钱投资没有,为国家培养这么多人,少有表扬,倒时不时地打板子。”这位将全部心血付诸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实践的教育家,尽管对当前民办教育所处的政策环境颇感遗憾,但提起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却颇显豪迈,“国外最好的大学很多都是私立大学,中国也完全有可能办成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
记者面前的傅正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努力倾听记者的声音,迅速将问题记在脑子里,思路清晰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疑问。
事业缘起于百姓需要时
二十年前,傅正泰还是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的副教授。而与组里其他人不同,他一直注重研究高等教育并关注着中国高教的发展和走势。而当年突出的矛盾是,一方面老百姓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政府却为是否扩招犹豫不决。整个社会围绕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争议。“当时有位政协委员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就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问题发言30分钟,数十次被鼓掌声打断。”
“这是老百姓需要的事,为什么不做呢?”傅正泰骄傲地回忆着自己当初的决定。“多年对教育的研究使我觉察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老百姓需要的事就应该去做。当时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就决定办一所民办大学。”
于是,傅正泰向有关部门的领导谈了自己举办新机制学校的想法,并正式向有关政府部门申报。教育部门经过一年半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果是,可以办学,但国家不承认学历。“在那个年代,不承认学历怎么办大学?学生谁会去上呢?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要把学历的事争取下来,不然学校是办不成的。”傅正泰很执着,为了此事,他到处奔波,可是无数的“钉子”让他碰得头破血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想出了一个怪招,学校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的名义办学。”于是一所由北京市海淀区主办,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后来在官方被认定为公办民助,编者注)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