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从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两极性:神圣化与妖魔化两个角度,大体勾勒了教师在当前媒体环境中的真实遭遇。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对教师看似对立的道德形象的呈现背后,都隐含了对教师作为一个现实人的生活丰富性的遗忘。过于神圣的教师道德形象,使教师背负了道德的重担,窄化了教师的精神生活世界,既不利于推广和学习,也不利于师德楷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妖魔化了的教师媒体道德形象,则进一步恶化了教师道德发展的社会舆论空间,动摇了师德榜样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降低了教师的道德自律。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媒体权力的重新分化以及媒体文化的娱乐化倾向密不可分。实际上,这是当前消费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商品化处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达到媒体商业广告利润的不断增加。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大,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大众传媒的现代生活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媒体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日常判断。我们对于某一事实的认知渠道依赖媒体所报道的方式和呈现的内容,而我们对这一事实的价值判断,则受制于媒体中的种种所谓专家、权威的论调的左右。在师德问题上,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媒体为我们所呈现的教师道德形象,逐渐失去了对这一问题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通过前文对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媒体中的师德形象并非完全等同于现实。不管是神圣化的教师道德形象还是妖魔化的教师道德形象,都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真实形象。它们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呈现,或片面,或歪曲,其实质都是对人的丰富性人生的背离。妖魔化的教师固然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丑化,而神圣化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对教师进行道德的控制呢?我们的主流媒体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形象,不断塑造出带有极度悲壮色彩的教师道德形象。教师在媒体中的道德形象由于过滤掉了人的丰富性而显得干瘪、无趣,远离广大教师的真实生活。殊不知,这实际上等于把教师绑上了道德的“战车”,成了某种观念、原则的奴仆。这种外在于人的道德要求,很难让广大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因此,为保证这种高尚师德得以全面推行,行政力量的干预与推动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就造成了师德学习中的运动式动员。教师往往在各种文件要求下,把对师德楷模的学习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缺乏真实情感的参与。这不仅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帮助不大,在客观上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为应付这种形式化的师德学习,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抄袭各种学习心得体会。这不仅无助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更会败坏教师的品性。更为严重的是,在媒体中,教师或全身心地奉献于教育事业,或演变为娱乐公众的小丑或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在这样的媒体运作逻辑中,媒体遗忘了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价值,使教师沦为了工具。这在客观上扼杀了教师人性发展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