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学历进修等方式,这种集中、统一的培训形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集中传达大量信息,但却容易忽视处于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对于师德教育的不同需求。这种“一锅煮”的方式,使得教师成为抽象的符号,成为师德建设的客体,而非自身道德成长的主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心理特点与需求的培训模式难以取得实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首先,促使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从外在的约束性条款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主动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其次,促进教师专业道德发展,使教师成长为道德表率。这两方面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求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关注不同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对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第一,就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化而言,职业道德规范内化的机制是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心理发展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成长与发展,心理发展需要不尽相同,需要针对处于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育,才能促进教师内化并主动实践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就教师专业道德成长而言,教师是在面临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因为职业道德的要求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实践则具有情境性、个别性,不同的教师在实践道德要求的过程中会遇到将抽象的要求向现实情境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面临不同的冲突并解决冲突的过程。在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他们会面临不同的道德危机,需要解决各种道德冲突,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应充分考虑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上需要解决的冲突、教师的道德发展水平及教师的调节能力,遵循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规律。以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为基础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就是在确定教师的心理需要与道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为帮助并支持教师的专业道德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