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师德发展和师德建设都不是以教师队伍没有或缺少职业道德为起点的。古往今来,中国社会在无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结构完整、意蕴丰富、适合当时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师德内容和标准。现在把师德问题放大了来谈,“只是由于教师职业环境以及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客观上需要树立反映新时代的师德新风尚;另一方面,以防好的传统师德面临沦丧的危险。”[1]师德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在社会转型的当下社会,师德也处于嬗变之中。师德建设必然包含有社会向度的要求,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希望通过对教师的塑造实现其国家目的和奋斗目标。当下,在学校教学的一线出现了形形色色、或大或小的师德问题,有的属于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范畴,如厌岗怠业,有的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范畴,如体罚学生。对于这些持续困扰教育发展和师德建设的问题,不少教师将矛头指向师德发展的时代环境,认为是新的时代环境制造了社会问题的“寻租空间”,是市场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多元化社会的无序演进导致了许多社会失范行为的发生,教师的道德失范只是诸多社会失范行为的表现之一。在这次全国范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1.1%的教师认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社会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广大教师对传统师德的认同度,而且在访谈中,很多教师流露出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情感,交织着向往、困惑和迷惘的矛盾情绪。
在探讨师德发展的时代环境时,人们往往采取问题取向的态度,时常不能客观地看待和评价新事物、新现象。而事实上,基于生产力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过程无所谓善恶利弊,其间由于新旧技术、事物、思想间的冲突、反抗、对峙所引发的混乱都在社会可控范围之内,原因在于社会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不过,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不是无条件、无要求的,它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做出积极的配合。在师德建设工作中,人们理应端正态度,客观地评价和看待新的时代环境。从当前情形来看,人们固然需要探讨新环境下什么是善的标准与道德法则,哪些新现象遵从或者违反了善的标准与道德法则,但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适应新的环境,创造出新的善的标准与道德法则,通过增添新的时代元素让新环境下的师德工作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鉴于此,我们急需关注两个紧要问题:一是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社会究竟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新环境?二是传统师德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