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八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行为方式

字体: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养成健康规范的行为习惯与信息安全意识,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故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中主动的含义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情绪等做出主动的调节、控制,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中互动的含义

互动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另一种表述,合作学习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均表明合作学习无论是从动机的角度还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合作学习方法都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教学方法。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特征,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受生活环境影响较大,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互动是指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分工明确的学习活动,互动形式表现为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不仅指学生操作电脑系统、软件时的互动,更强调学生与教师设计的课件、软件的互动,确保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