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绪论。包括缘起与主要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本书的基本结构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庄子学研究及英译状况的历史回顾。介绍庄周其人,追溯《庄子》版本的变迁,梳理中国国内庄子学研究的历史并考察主要英译者参照国内庄子学研究成果的概况,回顾《庄子》英译的历史,并对目前英译研究的状况进行反思。
第三章 美学视角下的《庄子》“意象思维”及英译。庄子以“意象思维”进行创作,本章考察了“意象”的源流,分析《庄子》“意象思维”的审美特征,并以美学视角对“意象”传译进行思考,进而提出文学典籍的翻译中意象英译的三重审美境界:一、“他我分离”之境;二、“他为我用”之境;三、“他我交融”之境。
第四章 英译《庄子》审美意象举隅。庄子以种种意象来表达精神超越这一主旨。本章以处世——超越——体道三阶段揭示庄子完成内心超越,达到审美人生境界的过程。文本的召唤性结构同样期待读者得到境界的提升。庄子以其情志为依托创作出审美意象,译者对意象的接受程度体现出他对作者情志的理解与认知。由于作者与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审美意象的传递与接受存在不对等,本章具体分析了意象在原文语境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以及在译文语境下其原有的审美价值在何种程度上、以何种方式有所流失。
第五章 英译者对《庄子》文本整体审美意象的接受研究——三个译本的个案分析。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源于对原文的理解,心目中有一个建立在整体意义上的意象。这个整体意义上意象传译的差异导致了译文风格的不同。纵观目前出版的《庄子》二十四种英译本,本研究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来说明英译者对原文的三种不同接受方式而导致译本“味”的迥异。第一,科学理性审视下的《庄子》,以葛瑞汉译本为代表;第二,实用理性诠释下的《庄子》,以冯友兰译本为代表;第三,审美感应观照下的《庄子》,以莫顿译本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