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沃洛希诺夫论超语言学和“他人言语”
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作为巴赫金学派的基本著作之一,不仅参与了巴赫金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而且,理论上也和与整个20世纪相始终的、由俄国形式主义开启的多元本体论文艺学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沃洛希诺夫和梅德韦杰夫在巴赫金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非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而是至关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两人的基本著作,奠定了巴赫金学派思想的基础,成为我们最终走进巴赫金学派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
如前所述,话语是巴赫金学派撬动世界的杠杆,也是其理论由以出发的最初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如果按照时间顺序说,则并非直接导源于巴赫金,而是导源于巴赫金小组重要成员之一的沃洛希诺夫。这里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在于,巴赫金和沃洛希诺夫都采用混合而又微妙的非文学话语取代了此前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的诗歌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的无效的、非科学性的划分,但仍然把话语作为其研究的起点和主要对象。什克洛夫斯基曾经把诗歌语言界定为陌生化的和非自动化的,而把日常生活语言的特征,归纳为自动化的和熟悉的,这种划分难免有机械的嫌疑。
事实上,如果按照经典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表述(他的表述常常在逻辑上很不严密),风格其实是他们无力解决的问题。因为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作家的个人风格在文学中其实是并不存在的。因为作家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就是“各种”现成的“手法”的组合,犹如厨师烹饪时需要用到的调料一样。给菜肴以味道的,无非是各种调料的不同组合而已。作家的任务不是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而是如何把既有的风格和手法组合起来,以适应读者变化中的不同口味。所以,一部作品的产生,与其说是作家的创作劳动使然,倒不如说是传统这棵“老树”上结出的“新果”而已。因此,什克洛夫斯基才会断言:不是“他”在写书,而是时代借他的手在写书。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采用这样一种视角,则传统与个人才能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俄国形式主义者来说,注定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