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章基本内容为传媒社会学的受众研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受众放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关注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不同身份、地位的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关系,强调受众的社会性特征和传媒对不同受众的社会影响。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基于社会分层和亚文化的角度研究受众与传媒的关系问题,前者涉及传媒的社会影响,后者涉及传媒与亚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传媒与受众的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避免简单化、线性化,培育学生基于社会学的立场理解和分析传媒对受众的影响的素养。
受众是传媒信息的目的地、感应器,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大众传媒的受众研究在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纵向来看,以电视媒介为例,一般而言,西方学术界关于电视观众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影响,使用-满足,解码。1940年前后至1960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有待检验的假说是电视对观众有直接影响。例如,有人提出电视转播的选举节目对观众的投票方式有直接影响,或者说电视上的暴力节目直接导致了观众的暴力行为。实际上,这一阶段的绝大部分研究,基本上证明了这种假说是不能成立的。经研究发现,电视乃至一般媒体,对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为的形成没有直接影响,其间接影响的力度也不及诸如个人影响之类的其他因素大。”[1]使用-满足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特别有影响。该理论强调了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指出研究受众对媒体的期待及其背后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着眼于观众使用电视的情况,把能否满足受众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标准之一。“这种方案中的观众被视为具有一定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由一系列的社会进程导致的,电视满足了这些需求。观众选择看电视,并且以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去理解那些节目,在这个意义上讲,她或他是积极主动的。”[2]20世纪80年代之后,使用-满足理论受到了一些批评。一种批评认为:这种理论过分依赖于需求的概念,它把观众看得过于积极,似乎观众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另一种批评认为:使用-满足理论不能很好地“说明意义和观众理解电视节目的方式。最后这一种批评正是电视观众研究的第三个阶段(解码方法)要谈论的话题。关于这种方法的一种流行的假设是,看电视基本上是一种解码过程。观众从电视节目中寻找意义,与一名间谍从来自他或她的上司的信息中寻求意义(解码)的方法非常相似。”[3]横向来看,传播学关于受众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受众接受信息的变化规律,受众与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受众的结构以及传播机构对读报率、收听率、收视率等数据的调查与分析。传播学的受众研究服务于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与媒体的发展直接相关。例如,“电视公司必须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受众是谁,或可能是谁,以及他们在任一时刻的数量。对于商业电视来说,这与它们向广告商提供具有特定特点的受众资料的需要有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