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确实纪年的历史为公元前841年。然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了最初的文字,也有了部落联盟的具有国家性质的政权,因此,一般说中国具有5000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建立时,中国就有了哲学著作——《周易》。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周王朝末年,中国诞生了儒家和道家,具有了属于本民族的学术体系。大约公元1世纪,佛家传入中国,历经数世纪,逐渐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依据《周易》、儒家和道家文化资料,论述中国文化的美学智慧。
一、美在文明
文明(civilization)在西方是与城市的出现密切相关的,词根civil是市民的意思。而中国文化中的“文明”却另有来源。中国最早关于文明的概念来自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周易》中的《贲》卦的卦象显示文明的含义:贲卦的卦象的组成,上为山,下为火。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这就是最早的文明。
火与太阳相联系,太阳是最大的火球。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世界最为伟大的光明。如果说高悬天空的最为伟大的火球——太阳是天上最为美丽的文饰(天文)的话,那么,山下有火,那就是最美丽的人文了。两种景象都是感性、美丽的,而且联成一体,体现出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这种对文明的理解,不是很明显地体现出审美的意味吗?
在中国,“文明”是“文”与“明”的组合。明是火,是太阳,火与太阳的形态就是“文”。一般说来,自然的感性存在都是文,人的创造物也是文。文章包括艺术是文人的创造,它不仅有文,而且有章。章不仅有文,而且有法,号称章法。这样,文章自然就是美的了。
做文章如此,做人也如此,孔子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意味着高尚的品德、超群的智慧,但仅此还不行,还要文。人的言谈举止衣着,都要文雅得体。只有两者都具备,且相配合,才称得上君子。人要文质彬彬,才是美的人;社会要美善彬彬,才是美的社会。儒家的学说,概而言之,其实就是美善统一。善是质,美是文。儒家重善,但也不轻美。孔子一方面将美归属于善,善即美;另一方面又将两者区分开来,他认为,《韶乐》既美又善,而《武乐》美则美矣,然未“尽善”。荀子提出“美善相乐”,那就是说,美善两者不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二者还能互相促进。如果把善理解成质的话,那美就是文。善的“文”化就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