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王小钧版)

第二节 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

字体:16+-

一、大学生群体的自杀现状[1]

自杀是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可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三种类型。自杀意念是指有寻死的想法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是采取了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没有导致死亡的结果;自杀死亡指采取了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并导致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百万人死于自杀,全球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是其20倍。在过去的45年,全球的自杀率增长了60%,自杀问题日益严重。一般认为,自杀率最高的是男性老年人,但现今青少年已经处于自杀的高危人群的行列。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我国现在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我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虽然,大学生自杀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社会的关注程度决定了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不可等闲视之。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二、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概括地说,可以分为社会与个体因素两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不适应

人活着就是适应的过程,适者生存。但是,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很快的,很多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甚至“背井离乡”,出现了“水土不服”。当出现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不良时,有些人努力改变自己,重建被现实排斥的自我;有些人则可能陷入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苦恼之中,甚至想逃避这种冲突。

2.竞争与比较中的失落

学习成绩的竞争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竞争。经过千军万马的高考“搏杀”之后挤过“独木桥”的优胜者,无疑是“各路高手”。这些“高手”个个都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大多是血气方刚、不甘认输。然而竞争总有胜负,在“高手”如林的大学里也不例外。结果,在这种充满竞争的大学校园中,多数人失去了中学时代令人羡慕的优势,而成为很一般的学生;少数学生虽经“苦苦挣扎”却最终只得充当大学里的“后进生”,由昔日的荣誉巅峰掉进不被人注意的低谷。这种变化,对一直以来都处于优越感中的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冲击是很大的。能力的竞争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大学阶段,除学习的竞争外,大学生在社交、文体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面也表现得非常具有竞争力。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各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受到的训练也不同。有些同学能歌善舞,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于是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备受大家的关注;有些同学则表现得平平庸庸;有些同学原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过去没有注意其他方面的训练,没想到上大学后不仅学习成绩没比别人好,面且毫无待人处世的经验,因而在同学面前感到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的人便从此陷入自卑,一蹶不振,整日郁郁寡欢,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