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随着《英雄》的面世,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天地,举起了商业大片的旗帜。自此,中国的商业大片开始不断涌现,成为每年节假日档期观众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什么是电影叙事学》一书将电影叙事学分为两部分:表达叙事学与内容叙事学。“我们可以区分表达叙事学和内容叙事学。前者以关注人们讲述所用的表现形式为主:叙述者的表现形式、作为叙事中介的表现材料(画面、词语、声音等)、叙述层次、叙事的时间性、视点,诸如此类。后者关注的是被讲述的故事、人物的行动及作用、‘行动元’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于从事这种研究的人,人物的行动由影片的画面和声音,还是由小说的词语来表现,通常并不重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1]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对后者——内容叙事学——的分析主要是针对文本的剧作分析,或称为内容叙事分析,这类分析主要从题材、情节、人物、主题等相关角度入手,对一部电影展开内容层面的分析。电影故事是创作者观念和情感的载体,是创作者的象征手段。对于民营资本介入的商业大片来讲,对其故事进行研究便可发现其间所具备的一些共性和特点。对这些共性和特点进行研究,便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原因与所指。
(一)古装武侠大片的题材优势
对于任何一部电影来讲,剧本是一剧之本。而对于剧本而言,电影题材是其核心。选对了题材,电影就成功了一半。商业大片尤为如此。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在现实题材的探索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延续了这一传统,而进入21世纪,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民营资本介入中国商业大片的摄制,在题材选择上几乎将目光都聚焦于历史,古装武侠片大量出现。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放置在过去,讲述传奇化的历史故事。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墨攻》、《孔子》、《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四大名捕》、《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等。除古装武侠片外,表现得最多的是现当代历史题材,如《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城》、《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等。这些呈现历史的影片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其中的古装武侠片更是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英雄》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同时也拓展了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国际化空间。该片在北美最终票房达5371万美元;在法国也创造出375个拷贝的纪录,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北美等国外电影市场上的成功让中国电影进入西方观众的视野,推动了国际电影业界及电影市场对中国电影的高度关注。”[2]《英雄》是张艺谋的成功转型之作,这部影片的成功,引发了一阵古装武侠片的风潮,一部又一部的古装武侠片接踵而至。就连擅长以喜剧形式表现市民大众生活的冯小刚,也在2006年拍了《夜宴》,力求与其他古装武侠片分一杯羹。